曹鑫,口岸一线刚回来,没休息就投入工作,发着烧。
……
加上从地方局和中国检科院借调的同志,卫生司一共19人,却承担着全国口岸卫生检疫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今年58岁的陈晓枫,是全司同仁的老大姐。自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面色灰黄的她每天要靠浓咖啡来集中精力应对繁重的工作。
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者被誉为国门卫士。卫生司也成了战场。
为切实做好甲型流感防控工作,有效防止甲型流感疫情传入我国,卫生司成立了4个防控小组。过去相对独立的业务部门,现在交叉起来,对工作的要求更高了。如今一份文电需要几个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处理完毕。
“陈司长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各种文电。光是全国各地上报的数据汇总每天就有一大摞。从汇总、审核到上报,一直忙到深夜。”负责有关文件、报告、讲稿、会议纪要起草、审核、印发的综合组的刘伟斌感动在心。
这个特殊时期所有的文件都是特急件,不可能压下来。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敲门递交急件,即使领导在休息;后半夜办公室电话铃声不断,根本无法休息。即便是不带班,陈晓枫最早下班也是在深夜两点以后。
“一种对事业的责任心维系着大家一起奋斗努力。”
“既然做这份工作,就要担得起这份责任。”
“没有物质上的刺激,我们凭的是一股对全社会的责任心和对事业的爱。”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刻体会到了这种真情实感。
做好长期打硬仗准备
综合组的曹鑫发着烧,一溜儿小跑着送文件。她为了让文件流转得更快些。
当年曹鑫参加卫生司入职面试时,陈晓枫就是面试官之一。在小曹的印象里,陈司长思路清晰,干练泼辣,平易近人,很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多年共事,潜移默化中小曹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4月27日一早,培训归来不足一天的小曹,被陈司长紧急派往上海口岸督导防控工作。
当天中午简单收拾一下东西,下午就乘机飞往上海,几乎来不及喘息,当晚即投入口岸一线的检疫准备工作。
最令她难以忘怀的是4月30日那天。中国开展防控疫情以来的首架从墨西哥飞抵上海的航班凌晨6点在浦东机场落地。她和当地150多名检验检疫工作者严阵以待。
中墨之间有直航的航班只有上海一地,一周两个班次。“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在口岸现场工作的感觉大不一样。浦东机场入境的航班量是最大的,每天两三百个航班。工作衔接、人员调配、和地方磨合都需要严谨细致。”
为了紧急应对首个从墨西哥来沪航班,检验检疫人员把所有的细节都要提前想到,包括可能的突发情况。飞机上没有健康申报卡,得有专人送上去,给旅客耐心讲解并劝他们认真填写。
连出现病人怎么处置都设置了多套预案,确保万无一失。另外,边检、海关、机场当局、地勤,各有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丝毫马虎不得。
“4月30日晨6点飞机抵沪,我们4点钟起床。当时现场有6名检疫人员身穿防护服登机检疫,为每一位乘客测体温。整个检疫过程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没有发现流感症状者,前方用对讲机告诉我们,没有发现异常,可以下机了。现场的人们都很激动。旅客们下机时向我们频频挥手,场景令人感动。”曹鑫说。
5月11日我国内地第一例成都病例确诊后,曹鑫被从上海调回司里增援。在上海的15个日日夜夜里,曹鑫亲眼目睹有十几位同志因劳累过度病倒了。
“只要手头没急事就抓紧休息。”这是陈晓枫近来特别强调的。疫情仍在世界各地蔓延,中国面临的疫情风险也将越来越大。
超负荷工作——打持久战,形势依然严峻。
战役毕竟刚刚开始,我们的国门卫士面对的更大挑战还在后面。
从早晨8点多钟敲定采访事宜,到下午2点如约赴卫生司采访,再到傍晚离开这紧张忙碌的第一战场,记者和陈晓枫司长的接触总共加起来不足十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