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内知名亲子育儿网站在上海发布的《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报告》中了解到,中国有24%的产妇送红包给产科医生,平均为619元一个。每年产妇和医生、助产人员之间的红包收受金额可能高达14.856亿元。
年收红包近15亿,涉及的还只是产科人员。再想想中国有多少医生,想想他们一年收了多少红包,恐怕会吓出一身冷汗。说医院的“红包问题”,真的成了“老大难问题”,决没有半点夸张。“红包”这个东西,可谓怨声载道。拿病人红包今天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病住进医院,医生就会明着暗着索要红包,不给红包就给你颜色看,红包给小了还是要给你颜色看,以至有圈内人士作黑色幽默式的忠告:到医院看病,最好穿得寒酸些,因为医护人士是看人论红包厚薄的,你如果不慎露富,那么就算送了不小的红包,对方还是会嫌小。从这个忠告中,我们品出了患者几多苦涩?
如果说收受、索要红包愈演愈烈,已令人触目惊心,而尤登峰造极者,乃是还有医科大学的教授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要为红包“正名”,声称红包是“医患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如果说收受、索要红包是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大庭广众之中为红包鼓吹也是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那么真正发人深省的,恰是有关方面的集体失语。
当年“红包”曾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是这些年来,这只老鼠不但顶住了人人喊打,而且明目张胆地过街,更甚至大摇大摆地登堂入室了。与之形成鲜明比照,则是人们不再见老鼠就大惊小怪而只剩下见怪不怪,少人喊打──喊了也没用,人们遂懒得再喊了。而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还有一个确凿的演变是人们的是非观变成了在温水中被煮熟的青蛙。青蛙被煮熟的过程,自然也就是众多医院从当初挂出不收红包的约法三章,到变为后来眼开眼闭的过程,当然也是几年前卫生部的“红包禁令”变成“稻草人”的过程。2004年卫生部就发了禁令,宣布凡是收红包的医生都将被取消行医资格。记得当时舆论一片喊好,称“看谁还敢收红包”?言语间一派正本清源指日可待的欣欣然。然而5年之后的今天,舆论还敢说“看谁还敢收红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