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卫生部发出通知称,“电击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尚不确切,暂不宜应用于临床,因此要求停止该疗法的临床应用。(7月14日《新京报》)
从主观意愿上讲,没有哪位青少年希望患上网瘾。但由于网络巨大诱惑力,很多涉世未深青少年缺乏自控能力,不知不知觉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这本是人生不幸,理应得到社会关爱和救赎。但是,一些医疗机构却打着治病救人旗号,将电击这种残忍的体罚手段用于临床,对于那些患上网瘾的青少年而言,又增加了一重不幸。这种不符合科学和人道的医疗行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叫停,必须的。
网瘾究竟是不是病,如果是病,是哪个门类的病,究竟具备哪些资质的医疗机构可以接诊……目前都是争论话题。孩子患上网瘾后,家长不加思索将其送到一些医疗机构,恰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医疗机构为了谋取利益,在国家有关部门尚未明确批复的情况下,就将电击用于临床,既有违法之嫌,也容易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引发医疗事故。
无论是不是病,网瘾的危害性都有目共睹。对于网瘾孩子,家长、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及时戒网。根据一些资料显示,很多青少年网瘾患者,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成绩劣等生,不少孩子缺乏家长和老师的关爱,他们只能通过网络寻找刺激和成就感,时间一长,就不知不觉患上网瘾。
某种意义上讲,一些孩子患上网瘾,家庭和学校教育都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尽快有效地帮助他们戒网,固然可以借助科学的药物疗法,但是,心理治疗应该首当其冲。只要家长和老师都能站在孩子角度,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彻底了解网瘾危害,相信,孩子戒网速度和效果都会事半功倍。
任何医疗方法和手段,脱离科学、理性、人文轨道,即使效果显著,也不宜采用。电击,这种在影视中看到的刑罚手段,竟然强加给一些年幼的孩子,其科学性何在,其人文精神何在。举例来看,对一些身患重病、生不如死者,假如医生及时结束病者生命,至少病者不会再痛苦,但是,从医学伦理角度而言,医生能那样做吗。同理,即使电击确实对治疗网瘾有一定效果,但是,已经背离医学伦理,而且还可能引发患者心理疾病,综合权衡,弊远大于利,即使有关部门不叫停,医院已应当自觉摒弃。
随着网络普及,网瘾患者与日俱增。对于一些唯利是图的医疗机构而言,网瘾患者就是他们的财神爷。国家尽管叫停电击,说不定他们还会想起其它旁门左道,继续让网瘾患者遭受精神和肉体折磨。因此,卫生部还应该举一反三,网瘾治疗,禁止一切暴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