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大儒巷的张老伯今年73岁。昨天一早,张老伯照例去锻炼,他5时30分就从家里步行到五卅路,先到体育馆的健身园进行了简单的器械运动,并站在大树边,击掌并拍打身体各部位。之后,他到苏州公园打太极拳、与老友喝茶聊天。
上午10时30分,太阳直射地面,光线已经毒辣。张老伯顶着烈日,走路回家。吃过午饭,他放弃了午间休息,在烈日的曝晒下,乘坐公交车送孙子到游泳馆去游泳。
到傍晚回到家中,张老伯觉得恶心、剧烈头痛,并且四肢发麻、动作迟钝。直到晚间9时,这种症状仍然没有消退,反而心跳加快。于是,在老伴的要求下,他来到苏大附一院急救中心,被诊断为中暑。经输液,张老伯仍需住院观察。一量体温,张老伯的体温升高到39℃,属于轻症中暑。
医生介绍,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头痛、恶心,甚至呕吐、昏迷等。该院每天门急诊量都在增加,病床使用率达到百分百,走道上也架了病床。
{生活提示}:
夏季户外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以40分钟左右为宜;活动应在早晨和傍晚较凉爽时进行,且地点要选择在通风的树荫下。市民锻炼时要注意补充水分,若出现头昏、发热等不适反应,得及时就医。另外,夏季食物易变质,要十分注意饮食卫生,多吃较为清淡的蔬菜水果类、蛋类、豆类等食物,不吃生的海产品、腌制食品和各类高脂肪食物;多喝开水,不喝碳酸饮料等。
杨先生的儿子豆豆今年3岁,昨天待在家里,哪里也没有去,但是他总是嚷着口渴,不停要喝水。到了晚上,顽皮的小宝宝突然不怎么吭声,妈妈一摸他的额头,好烫,一量体温,不得了,38℃多。杨先生急忙开着车,和妻子一起带着孩子,直奔市立医院本部。挂号后,医生诊断豆豆患的是“暑热症”。
连日高温,让豆豆这样“烧”到医院就诊的孩子多了。记者昨晚在市立医院急救中心的一楼大厅里,看到预诊处、门诊室前,抱着小孩看病的家长在挂号窗口排起了长队,二楼的输液处也到处是患儿和家长。医院发送的“奥运宝宝”气球也到处飘扬。这种气球可以逗孩子玩,解闷。还有一个功能是,宝宝输液时,把气球系在输液袋上,爸爸妈妈们可以省力一些。
至21时,市立医院急诊儿科的输液号已经排到了470号,创日门诊量新高。护士介绍,小儿感冒、发热、腹泻比往日增加三成多。在急诊儿科,门外的家长们焦急万分,门内的医生们忙得头抬不起来,台上病历堆放得很高,尽管空调的冷风呼呼,但医护人员们还是热得衣衫湿透。输液室,300多个输液座位都满了,更多的患儿被家长们抱着在走廊上。
{生活提示}:
从医院门急诊情况看,儿童的夏季病主要是两类:一是发烧、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二是腹泻。上呼吸道感染往往因天气炎热儿童室外活动减少、室内长时间打空调空气不流通、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腹泻则与夏季不注意饮食卫生、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高温天气,把孩子关在室内容易造成抵抗力低下。每天早晚,要让孩子到户外做适当的活动,接受一定的日光照射,但要避免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