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轻信单方、偏方、验方等,不仅耽误了病情,而且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接受正规治疗是最安全、最明智的选择。
由于老年人身体和疾病的特点,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日常管理必须注意其特殊性,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注意药物对肝肾的副作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还有些老年人既往有肝炎、肾炎等病史,致使肝、肾功能不良。降糖药一般是在肝内代谢,经肾脏排出,故用药前应先检查肝肾功能,肝肾功能不良时应慎重选药。否则,用药不当会进一步加重肝肾负担,好比雪上加霜,一旦脏器功能衰竭,治疗就更棘手了。注意:肝功能异常时不能用双胍类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肾功能异常时不能用格列吡嗪、格列齐特、二甲双胍等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老年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不良时,应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
有些降糖药老年人不宜使用:①优降糖(格列本脲):磺脲类降糖药物中作用最强、最持久者非该药莫属。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加之老年人常有肝肾功能不全,对药物清除能力下降,使优降糖在体内蓄积,持续作用,极易诱发低血糖,严重时会导致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因此,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当慎用优降糖。②降糖灵(苯乙双胍):长期服用降糖灵可引起吸收不良,易导致维生素B l 2和叶酸缺乏;大剂量应用可导致血中乳酸、酮体升高及电解质紊乱,乳酸性酸中毒死亡率高达5 O%。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如心、肝、肾等疾患,服用后危险性更大。
及早使用胰岛素: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展,胰岛β细胞功能会越来越差。尽早使用胰岛素,有助于保护和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使用胰岛素要从小剂量开始,防止剂量过大导致低血糖,尤其是要防止老人视力不好或注射器刻度不清而搞错剂量。注意:推荐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笔,在调剂量时,除能在液晶屏上显示剂量外,同时还可以清晰地听到“喀哒"声,不易发生剂量错误。患者亲属也应学会操作使用,尽可能帮助老人,以避免不良事件。
要特别小心夜间低血糖:老年人服用一些长效、强力磺脲类降糖药(如优降糖)时,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尽量不要选用这类药物,即使服用,也应避免每日3次平均用药。正确的用法是:小剂量时可早晨服1次;中等剂量时则早晨服2/3,中午服1/3,晚间不用。
低血糖对老年人的危害极大,最直接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老年人由于神经反应比较迟缓或存在神经病变,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即当血糖下降到一般人有交感神经反应症状(如心悸、冷汗、头晕等)时,老年人可能仍无感觉,直到血糖降到出现大脑皮层反应时,才直接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神志不清、嗜睡甚至昏迷,超过6小时即可致人死亡。这种隋况很危险,抢救不及时易危及生命。此外,老年人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因此,对老年人的血糖不宜控制过严。
注意控制餐后高血糖:有相当一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升高,而餐后血糖升高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此外,餐后血糖从早餐后一直延续到午夜,比空腹血糖时段长得多,因此在控制空腹血糖的同时,必须积极控制餐后高血糖。
全面干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肥胖等,因此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必须同时纠正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肥胖等,只有多管齐下,控制多种危险因素,才能把心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率降到最低。
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白内障、眼底视网膜出血、糖尿病足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必须积极治疗,防止进一步恶化,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服药的依从性:老年人记性不好,忘服药、服错药、吃重药的情况经常发生,尤其是在药物种类过多时。因此,在给老年患者确定治疗方案时,尽可能做到既要疗效好,又简单易行,而不应盲目地增加药物种类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要重视老年患者的心理治疗:由于身体状态和周围环境的改变(如身体器官老化衰退,退休后社会地位下降及社会交往减少,配偶及亲人故去等),老年人常出现异常心理状态,如悲观、焦虑、健忘、失眠及烦躁等。
而这些均会引起血糖的波动,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治疗十分必要。进行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是向患者及其家人宣传糖尿病有关知识,鼓励患者消除悲观情绪,正确对待疾病;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秩序,坚持体育锻炼,每天看书读报,减慢智力衰退;帮助患者充实生活,学习养花、种草、下棋、绘画等;帮助患者学会自我情绪调节,遇到不良刺激时,要通过自我安慰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达到心理平衡。
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特殊性: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中应该注意,不能以尿糖测定作为自我病情监测的手段。由于老年人的肾糖阈偏高,使得尿糖检查对病情的评估极不可靠。因此,应以血糖监测为主。此外,自我管理措施应简便易行,易被老年人接受。对于已有较重并发症的高龄患者不必过分限制饮食,要使患者尽量在愉快中度过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