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包括儿童漱口水、牙菌斑着色剂、血糖监测仪等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的事件中,“召回”成了强生一直沿用的做法。
但强生方面的说法是,此前召回的原因都与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有关,而这次,婴儿用品均符合安全标准,不下架很正常。
一位公关界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下架与否对企业是个非常困难的决策,任何一种决定都可能对企业和品牌造成影响。如果遵照消费者意愿下架和召回,这就是承认产品有问题了。但是,完全不下架的态度,可能也在消费者心中造成抵制情绪。
他认为,在质检局的结果出来之后,强生如果将含有微量二恶烷的香桃沐浴液以维护消费者安全的名义下架,也许效果会不一样。这是一款细分类的非主打产品,以牺牲它或许能换回消费者的信任。
“不过也很难说。这种情况对任何公司都很难拿捏。”他说。
一位曾服务于强生的人士表示,强生给他的印象是一位“老好人”——非常讲究,刻意追求善的东西。但是,这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一家老牌的公司,有其固执的一面:“下架与否就是说明产品有没有问题,而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
“冤情”背后的信任危机
下架与否也许还不能改变强生的尴尬。
“强生有点冤。”一部分业内人士给出了这样的看法。对于消费者的反应,一种意见是,由于个人体质不同,对护肤品的适应程度也不同,任何护肤品都有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不适症状也可能来自其他原因。
强生新闻发言人吕晶透露,此前强生接到的皮肤过敏投诉率为销售量的百万分之一点一七。
崔宝玉坦承,手中掌握的患儿资料为1500多个,但由于现在无法确定过敏反应是否因使用强生产品而引起,原定于4月初的诉讼已推迟,一部分家长也选择中途退出。目前委托家长为5名。
“强生低估了目前这样一个大环境。”上述公关界人士认为,自去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对任何品牌都易产生不信任感,并最后发展到对相关政府权威机构的信任也缺失。
“如果说三聚氰胺事件初期,大家还相信机构的权威认定,那么到蒙牛特仑苏和多美滋,消费者对于权威机构的说法已经有了很深的质疑。”多美滋事件更是将这种不信任感推向高潮。
强生曾一度寄望于政府机构的检测。在国家质检总局和药监局的检测结果出台之后,强生将此发送给各大媒体,并在销售渠道中征用。但它发现,麻烦并没有结束。
央视“名嘴”白岩松就率先对两个部门的报告结果不一致进行质疑:一个说含有微量二恶烷,一个说没有问题,“我觉得我和很多消费者一样,被逼到了一个赌徒的境地。”白岩松在节目中这样形容。
对此,强生的解释是两个部门是分别就配方和最终产品进行的检测,质检总局检测的二恶烷就是在产品中发现的、可能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掺杂进来的微量部分。
甚至,为消除消费者疑虑,4月3日,药监局再次通报对强生等婴幼儿卫浴产品的安全性风险评估结果,称若按使用说明正常使用,产品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强生的公关系统也有检讨的地方。”一名熟悉强生的人士指出,“他们觉得强生已经做得很好了,不需要在乎那些投诉,因为不是质量问题。”据他介绍,在强生日化这块的公关部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经理和一名助理,“据说还没有政府公关”。
因此,在“有毒论”来袭时,强生显得有些迟缓,它开始委托猎头临时寻觅危机公关的人才。而目前大部分的工作则外包给爱德曼公关公司。
“忙得晕头转向。”4月5日,吕晶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在这个周日中午,她刚刚从公司出来。
另一方面,自娃哈哈·达能事件后再度萌发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影响着强生事件的走向。3月底在网络上出现的一篇内部员工爆料就可见一斑。一位自称在强生(中国)公司“拿着不菲收入的中层管理者”称,一般强生产品的原料成本占零售价格不到20%,却打着国际品牌旗号大发横财。他表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能再做美国强生的帮凶”。
业内曾流传,强生和国产品牌郁美净曾在一家工厂代加工,原料类似,但价格却相差很大。
强生否认了这篇内部爆料的真实性,它表示,其在中国销售的婴儿产品均在上海闵行的工厂内生产。
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强生是中国最大的婴儿护肤产品和其他婴儿护理用品销售厂商,按收入计算,2008年强生占据了中国69%的市场份额。事实上,在超市婴儿洗护用品货架上,强生产品一般会占据大半江山,剩下的如孩儿面、郁美净等品牌显得弱小无助。但此刻,他们的机会似乎来到。
“我家的孩子用强生牛奶润肤霜整7年了,今天起开始使用XX牌(国产品牌)儿童霜了。”最近,一位妈妈在网上发帖说。类似的留言不在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