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体系筹建
时间变得非常的匆忙。上周五(5月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强正富尚庆幸由于国内还没有出现病例,可借机赶紧制定应急预案和重新评估防护体系。
强正富告诉本报记者, 5月3日中国疾控中心专门邀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和美国CDC的专家一起讨论今后如何防控流感的问题。
会上,专家们达成了共识,指出有几点今后要重点发展。从美国的经验来说,在美国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是通过正常的监测系统发现的,而不是专门监测体系发现的,因此美方专家建议,中国的监测网络非常完整,中方今后应积极地利用这个监测网络,开展全国性的监测。
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出现H1N1流感疫情,因此普遍观点都认为这是中国疾控中心最好的时机。可以先制定各种预案和方案,比如说出现一例病例,什么样的标准下应该把学校关闭等,各种各样能够想到的方案都需要赶紧制定。
不过,现在看来,流感来袭的速度比专家们预料的要快得多。
中国疾控中心科技处处长董小平指出,目前疾控中心已经研制出了第一代试剂,接下来将跟本国的科研机构,包括世界生产的专业公司合作进行试剂的标准化。
董小平认为,包括科学、农业等等,都在进行试剂的研发,很快将会有更好的、更简单的,更能被广泛的基层人员使用的试剂被研制出来。至于疫苗的库存数量,董小平认为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即使疫情爆发,并不需要储备人手一支疫苗。
记者在国家疾控中心看到,这里的二楼数间会议室已经改成了集中办公的场所,疾控中心成立了综合协调组、技术组、应急组、实验室检测组、科研组、宣传组等10个工作小组,大部分在进行集中办公,随时都在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