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方: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无抗奶”
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秘书长魏荣禄:市场上本来就存在“有抗奶”,一些牛奶企业收牛奶的时候一般都会按照有抗和无抗分开收,如果有抗的话,企业会单独进行处理。比如,有抗的原奶不能够制作酸奶,正常的就可以制作。如果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有的企业为了保证消费者不受伤害,特别标识出有抗和无抗,一方面是一种诚信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对质量的一种承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郑风田:虽然有一些达不到无抗标准的奶企,为了进入这个市场,用一种叫“解抗剂”的东西将“有抗奶”中的超标抗生素分解掉,但这只能够说明我们的检测技术还不行。
郑风田认为,无论有没有使用解抗剂都必须下架,对那些没有使用解抗剂的企业是不公平的。六部委应加快修订相关国家标准,出台严禁奶企收购抗生素残留原奶及解抗剂,提高技术检测水平,而不是一棍子把企业全部打死。记者涂劲军
新闻背景
“无抗奶”:由来已久的争论
事实上关于“无抗奶”的争议并非近期才有。早在2006年,光明乳业启动“全部产品无抗生素”战略,公开向全国消费者承诺,其旗下所有乳品已实现“无抗”化生产,并严格执行与国际接轨的其他安全标准。此后,光明乳业鲜奶包装上出现了一片绿色的叶子标明不含抗生素。这就是向“有抗奶”宣战。此后完达山等企业也开始强调“无抗奶”。
光明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国执行了10年之久的《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正在制定中,新的标准有望将“抗生素残留”纳入原料奶检测项目之中。
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NY5045-2001)规定,抗生素“不得检出”,在此情况下,“无抗”标识确实显得没有必要,可事实上存在的“有抗奶”让“无抗奶”成为卖点。
在奶牛疫病期间注射青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后,抗生素残留通过血液进入牛奶中,如果在生鲜牛乳收购过程中检测不严格,就会流入市场。中国奶协理事王丁棉认为,“有抗奶”确实存在。长期饮用抗生素超标牛奶,会增加人体抗药性等不良后果。
因此六部委公告还要求,各地要加强奶畜养殖、生鲜乳收购、乳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依职能、依法查处违反《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乳品质量不符合《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的违法行为。但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
最关键的是,并非市场流通的所有“无抗奶”都是真正的“无抗奶”。“为消除掉生鲜牛乳中的抗生素,少数不法分子会在牛奶中加入一种物质,降解抗生素。”王丁棉对CBN记者说。有公开资料显示这种物质为β-内酰胺酶,这种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