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利:急救在全国来说都是问题,毕竟急救医生和医院内的医生不同。前者年岁越大越不能适应高强度的抢救任务,而后者则会因工作经验的增加,及在专业领域内的成就,越老越值钱。
至于如何解决,我们一直在和医科大学、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等进行沟通,旨在建立一套机制完整的急救体系,一方面,通过人员来源的保障,提高急救系统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与社区、大医院的轮转机制,使急救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记者:目前,有望实现的是什么?
张永利:针对中心的人员缺口,我们正在和首医大进行协商,希望能建立急救系,保障急救事业的有生力量的数量,至于学历是本科还是专科还需进一步探讨。但急救业的发展包括机制、体制、人员构成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希望能建立起一套从家庭到社区到120最终到医院的完整的绿色生命通道。
记者:多数急救人员都表示本市的急救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也是他们选择留在急救中心的原因之一,您怎么看?
张永利:经历过奥运、汶川地震等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的保障任务后,本市120系统在急救物资、车辆等方面的需求都已得到满足,但却仍有许多问题,包括管理理念的更新、人员引进与培养、各部门间的连接及各类亟须健全的保障机制等,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大踏步地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