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基本医卫公共属性的另一种错误认识是,伴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大幅释放,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可能仅靠财政支出对其予以全部满足,因此,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只能转由市场主导——这一推论,其实存在替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即,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大大超出基本医卫需求,进言之,恰恰由于财政支出不足以满足居民全部医卫需求,才更需要明确划定政府对于基本医卫的保障之责并因此体现财政支出的普惠原则。
当然,明确政府应担责任与借重市场之力并不矛盾,本次公布的医改方案之所以更多聚焦于前者,无非是对以往“市场主导”思路的纠偏,其阶段性、攻坚性特征十分明显。长远来看,以此为基础的医改取向应该是,政府与市场两者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惟有如此,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才能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公平与效率的并行目标也才能互不干扰地同步前行。
医改两条腿走路的合理性并非仅仅体现在医卫需求多样性以及政府资源有限性等方面,即便仅就已经被确定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论,相当力度的市场手段介入也是必须的。
当下民众普遍反映的“看病贵”,其主因在于药价畸高,而药价畸高之所以会在药品生产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顽固存在,除了与中间环节——医疗行业天然带有的信息不对称、需求缺乏弹性等自然特征相关外,更与我国公立医院、尤其是高等级公立医院的官办垄断地位密不可分,因此,如果不能尽快通过市场化改革彻底打破这种局面,即使未来公立医院能够借助大规模财政支出而不再需要“以药养医”,但照旧可以通过畸高药价而实现的部门、私人自肥无非只是换用一种间接的方式继续侵蚀国民福利。
所幸新医改方案在明确“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的同时,并未遗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等配套措施。我们认为,面对医改这一世界性的难题,理性、客观、不偏不废的思路,理当长期坚持、大力贯彻。
|